中国語 での 根據寺傳 の使用例とその 日本語 への翻訳
{-}
-
Ecclesiastic
-
Programming
-
Computer
根據寺傳,養老7年(723年)行基刻下本尊藥師如來,開創寺廟,稱為景山密院演繹木寺。之後空海(弘法大師)在山中進行了17天(7天)的修行,祈求巡錫五穀豐登,在願望實現的日子裏,用金剛杖刺探前面的壇,泉水湧出變成了鏡子一樣的池子,由此改為醫王山鏡池院清瀧寺。
根據寺傳,奈良時代的養老年間(717年-724年),行基訪問此地時,感受到噩夢,建造草庵修行,以此為開基,弘仁年間(810-823)從唐朝歸國的空海(弘法大師)在現在的奧院的岩洞裏學習虛空藏求聞持法,在山谷的窪地建堂宇,刻上等身大的藥師如來坐像,然後安放恵果阿闍梨,收好來自三國傳來的錫杖,因窪地而得名“大窪寺”。
根據寺傳,在弘仁9年(818年)拜訪此地的空海(弘法大師)為了受傳染病蔓延之苦的人們,在津島牛頭天王社(現在的津島神社)旁邊,建設了奉祀祭拜藥師佛的建築為起源[1][2]。至江戶時代,作為神宮寺的天王社在牆內設置了本地堂,玉牆西邊則分別建立了實相院、明星院、寶壽院,離神社較遠則建立了觀音坊。[3].
根據寺傳,白雉2年(651年)役行者在面臨石錘山的星之森修行時,因為藏王權現出現在山頂附近,所以將其刻在石楠花的樹上建造小佛堂並安放在那裡,剛開始創建,之後行基在天平年間(729年-748年)入山。據說延曆年間(782年-806年)石仙(灼然)住持將桓武天皇的腦病痊癒成功,囙此賜予菩薩號,本寺賜予了金御幣(現在不存在)。
根據寺傳,修行中的空海(弘法大師)為了修補開綻的僧衣,向織布的女兒要求織布,女兒毫不吝惜地剪掉織好的布遞給了他。對此十分感激的空海聽了女兒的願望後,女兒說是希望為了父母的供養而雕刻千手觀音。於是,就在那裡刻上千手觀世音菩薩像,讓女兒得度,給她灌頂,女兒立刻放出七色的光,即身成佛,成了千手觀音。
根據寺傳,弘仁6年(815年)為了尋找靈地而進入山中的空海(弘法大師),在山中遇到了一位有神通力的法華仙人。仙人皈依空海並獻上了山。空海雕刻不動明王的木像和石像,木像建立堂宇作為本尊安放,石像供奉在奧之院的岩窟作為秘藏佛像,岩山全體作為本尊。山號的“海岸山”出自空海之作《像山高谷的朝霧海,把松吹的風比作波浪》之歌。這是一首將山中的霧比作大海的和歌。
根據寺傳,空海在這裡祈福消災時,五色的雲出現在加持金剛界大日如來的金色梵文上。再加上端相,藥師如來像浮現出來,於是用錫杖在那裡挖井,乳白色的水就湧出來了。據說是在用這水洗淨身體,進行了一百天的修行後,刻上藥師如來,建造了佛堂,作為本尊奉置起來的。據說寺院名是“平等寺”,包含著用這個靈水祈求人們平等的幸福,同時祈求一切眾生平等的祝禱。
根據寺傳,大寶年間(701年-704年),役小角(役行者)開山結庵供奉藏王權現。之後空海(弘法大師)聽說有神通力吐火襲擊村民的大蛇棲息在這座山上,便前往懲治。因為大蛇放火妨害了整個山,所以一邊系著摩盧(水輪)的記號一邊前進,然後關在山頂的岩洞裏抵抗。於是向虛空藏菩薩和三面大黑天祈禱,最終將大蛇封入岩洞中,作為回禮,他刻上虛空藏菩薩作為本尊建立了一座寺院。
根據寺傳,大同5年(810年)空海(弘法大師)作為高鴨大明神(土佐國一宮現在的土佐神社)的別當寺,與神宮寺一起創建。另外,空海喜歡這一帶的森嚴幽遠的靈域,調查了山谷如果有百谷的話就定為入定之地,但是據說99谷不足的一個,是因為開了本寺,所以補了一座山,把山號命名為百百山。應仁年間(1467-1499)因兵火而燒毀,但在土佐藩2代藩主山內忠義的庇護下繁榮起來。
空海對都內的學問還沒有滿足,從19歲的延曆11年(792年)開始約5年間,一直在山林修行。空海的《三教指歸》中有“勤於土州室戶崎”(原文為漢文),在距離室戶岬很近的洞窟(御廚人窟)中致力於虛空藏求聞持法。根據寺傳,空海在大同2年(807年),接受嵯峨天皇的敕願,雕刻本尊的虛空藏菩薩,開創了本寺。當初位於奧之院四十寺所在的四十寺山頂,據說移居到現在所在地是在寬德年間(1044年-1055年)。
根據寺傳,平安時代初期的大同2年(807年),根據平城天皇的敕願,空海(弘法大師)從一棵靈木上刻下本尊藥師如來、脅持的阿彌陀佛如來、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並安放而創設的。據說在當時殘留下來的靈木上雕刻了除去庶民病根的祈禱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此外,還可以購買曬過的木板印花寶印守。據說平城天皇還下賜了天皇的敕額“平城山”,在當地行幸,並將一切經和大般若經奉納給神明,每年都派遣敕使來修護摩供的秘法。
根據寺傳,空海(弘法大師)7歲的時候登上了倭斬濃山(現在我拜師山),“我想進佛門救助更多人和眾生。如果我的願望能實現的話,釋迦如來大人,請現身。如果願望不能實現的話,我就把我的生命供奉給佛”,於是從山崖跳下山谷。於是,釋迦如來和天女出現在落下的空海面前,將她抱住,宣告“一生成佛”,他的願望實現了。令人感激的空海將釋迦如來出現的山命名為“我拜師山”,在那座山上建立出釋迦寺,雕刻釋迦如來的尊像,以此作為本尊。
根據寺傳,天平年間(730年-749年),根據聖武天皇的敕願,行基為實現彌勒淨土而開基。之後,弘仁6年(815年)空海(弘法大師)來訪時,他刻下了十一面觀音,作為本尊,再刻上不動明王,構築三角形的護摩壇,實施了21天的“降伏護摩秘法”。這個護摩壇的遺跡作為境內的三角池中的島嶼現存,是寺院名字的由來。另外,嵯峨天皇對本尊有著深厚的信仰,拜賜寺領300町步,建造了堂塔,以前有12個坊,擁有七堂伽藍。
根據寺傳,毗鄰阿波國司的天武天皇作為敕願道場於673年創建,七堂伽藍是以末寺12坊為傲的宏偉寺院,被稱為“妙照寺”。本尊是以藥師瑠璃光如來為主佛的七佛藥師如來,是聖德太子作,另外,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是行基作。在這之後,在弘仁6年(815年)空海(弘法大師)來錫,十面觀音菩薩被雕刻後安放。同時,知道那時土地上的人們因缺水而困擾,於是用錫杖一夜之間挖井。於是就把這裡稱為井戶村,寺號也改成了“井戶寺”。
根據寺傳,行基在養老6年(722年)到訪後,大同2年(807年)空海(弘法大師)作為第7代住持入山,模仿奈良的興福寺,在中金堂雕刻聖觀世音菩薩像,作為本尊,供奉丈六藥師如來的西金堂和彌勒菩薩據說,由於修建了納納的東金堂等七堂伽藍,並在此地建了佛塔,將琉璃、珊瑚、瑪瑙等七寶埋在了地上,囙此改名為七寶山觀音寺。之後,院號改為神惠院。之後成為桓武天皇等三代天皇的敕願所,室町時代足利尊氏之子·道尊大政大僧正擔任了45年的住持等,十分興盛。
根據寺傳,對於空海(弘法大師)來說,創建最初的敕願寺是在大同2年(807年)平城天皇的敕願下,刻上本尊藥師如來並號令“金剛定寺”,是女人禁止的寺院。下一位嵯峨天皇賜給了“金剛頂寺”的敕額,並改名為“金剛頂寺”。據《南路志》(江戶時代土佐的地志)所收寺記記載,大同元年,從唐朝回國途中的空海順路來到當地建造。根據該寺記記載,下一個淳和天皇也作為敕願所,住持也被敕命選定到10世,直到16世·覺有為止,寺運依舊興盛,多的時候有180多個修行僧。
根據寺傳,空海(弘法大師)在此地逗留時感受到了阿彌陀佛如來,並將其像刻在楠木上作為本尊供奉。此時,空海離開了人類所擁有的八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、怨恨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盛苦),在極樂淨土往生的十大光明中閃耀著光輝的快樂(聖眾來迎樂、蓮華初會樂、身相神通樂、五妙境界樂、快樂無退樂、交接結緣樂、聖眾俱樂部樂、為了得到見佛聞法樂、隨心供佛樂、增進佛道樂),山號、寺號被定為“光明山十樂寺”。原初建立的堂宇估計是在現在十樂寺谷約3km距離的地方。
根據寺傳,延曆17年(798年),根據桓武天皇的敕願空海(弘法大師)開創。根據寺傳,空海在這座山上修行時,雌雄的白鶴在杉樹的樹梢守護著小金地藏菩薩像。空海看了之後,在靈木上刻了3尺(約90cm)的地藏菩薩,在其胎內收藏了鶴所保護的1寸8分的地藏像,以此命名鶴林寺的寺名。據說因為寺院內的氛圍和釋迦牟尼說教的靈鷲山很相似,所以就取其為山號。
根據寺傳,在距離現住地東北約3km的小野播磨塚附近的“德威之裏”,接受了聖武天皇的敕願,天平13年(741年),行基與伊予國司越智驛玉純一起作為一宮別當建立了堂宇,刻上了本尊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而開基。據說在大同2年(807年),空海(弘法大師)在巡錫的時候,把寺廟移到了現在的地方,為了日照困苦的鄉親,讓內院的杖之淵的清水湧出。
與四國85番靈場一起,作為歡喜天靈場而聞名,供奉著木食以空從東福門院賜予的傳·弘法大師作的歡喜天,被稱為“八栗的聖天”。根據寺傳,空海(弘法大師)在這裡修虛空藏求聞持法的時候,五把劍從天而降,藏王權現出現,宣告這片土地是靈地。空海將降下的劍埋在中獄,在岩石上刻上丈六大日如來的像,作為山鎮護,天長6年(829年)開基。